找到相关内容1062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有关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

    阿毗达磨时代的论书亦同。瑜伽行派的经论,才使用阿赖耶识一词,其语义在《解深密经》中,意指“隐藏于肉体中的识”,与肉体形成安危与共的关系,首出的意义为“隐藏”,其次说它有生物学上的执受义;《大乘》侧重此识与诸法的关系,将阿赖耶识诠释成“与诸法相互摄藏的识”,进而是有情会“执藏”以之为自我的识;《成唯识论》立基于种识不一的立场,从能藏、所藏、执藏三义解释阿赖耶识的语义,有别于《大乘》种识是一的立场,...

    陈一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752378.html
  • 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

    《法华经》等,年13岁出家(据唐刘轲《大遍觉法师塔铭》②),常至慧日寺听讲《大涅架经》《大乘》等。, 唐初与兄至长安,又转至成都,听宝暹讲《大乘》、道基讲《毗昙》,其记忆理解力为时人所称道。当时僧景以《大乘》、道振(或震)以《迦延》(《阿毗昙八犍度论》)之学而闻名天下,玄奘也从他们受学。武德三年(620,《续高僧传》本传等皆作五年,当误)21岁时,受具足戒后坐夏学律,已能讲《阿毗昙心论...

    杨曾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60761214.html
  • 唯识宗略说(1)

    译出《大乘》之后,又翻译世亲的《释论》,在中国形成了摄论宗。此宗吸收地论宗的北道派,曾兴盛一时,但是到了唐代,玄奘大师将《大乘》摄入《成唯识论》援引十一部之一以后,此独立学派遂渐渐式微,乃至...他的规劝,归心于大乘,竭力举扬大乘教义。无着撰有《金刚般若论》、《顺中论》、《大乘》、《大乘阿毘达磨杂集》、《显扬圣教论颂》、《六门教授习定论颂》等多种论颂。  3.世亲(Vasubandhu)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968375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特质

    《二十唯识》、《辩中边》、《阿毗达磨杂集》等”;也称为“一本十支”,以《瑜伽师地》为本,以《百法》等十为支。   大乘佛教的各大宗派,都以自家的教义为极致,而判如来的一代教法,即所谓的教相...觉得它是龌龊不净,避弃唯恐不远;但在傍生界如狗类等,却把它当作净妙饮食、无上佳肴。所以业力的不同,所见就必然差别,也必然是各自识变,无实外境。《大乘·增上慧分》说:“鬼、傍生、人、天,各随其所应等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3681506.html
  • 关于唯识资料的调查报告

    魏佛陀扇多译    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31卷    〈大乘〉3卷。 无著菩萨造。 陈真谛译。    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31卷    〈大乘本〉3卷。 无著菩萨造。 玄奘译      见大正新修...论释〉10卷。  世亲造。 玄奘译      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31卷    〈大乘论释〉10卷。  无性造。 玄奘译      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31卷  〈大乘略疏〉5卷。 日本。 普寂寥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1643049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三)

    一体,以成立自系之“唯识学”,以“三能变”来说明一切皆是唯识,此一点是较《二十唯识论》更详细地解说了识是如何生法之理。(关于《摄论》与《三十唯识》之关系,可参阅拙文《简明〈大乘〉在印度唯识思想...》册26,页810中)及优波扇多在《阿毗昙心论经》卷一(《大正藏》册26,页836下)中都主张三者只是名上的不同,而意义是没有差异的。无著是反对这样的观点,如《大乘本·所知依分》卷上说:“复有一类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344141.html
  • 菩萨道的经论介绍

    菩萨以六波罗蜜为实践方法;《大乘》中,以增上戒学、增上心学、增上慧学,为菩萨共遵学处;《入菩提行论》中,则说先忏悔罪障,恭敬三宝、师长,并以随喜修学一切善法方便,方入菩萨广大行门,圆满菩提。  ...同本异译尚有南朝真谛大师所译的《佛说解节经》、北魏菩提流支所译的《深密解脱经》。内容分为八品:、、、、、、、。除外,其余七品均为《瑜伽师地》卷七十五至七十八所引收,此外《大乘》、《成唯识论》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1752510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

    大乘纲领》(韩镜清由藏译汉,即玄奘法师所译《大乘》的异译本)中把依他起性和遍计所执性区分得很清楚(历来对于二性的分别很少能认识清楚):  “若唯了别识显现义之所依为依他起自性者,则此云何为依他...经》的一个颂子,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的一个颂子,《楞伽经》和《大乘密严经》)、慈氏五颂和《瑜伽师地》(也就是《十七地》)。唯识学之源就是《显场圣教论》、《总大乘纲领》、《杂集》、《唯识三十颂》...

    韩镜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1569066.html
  • 关于唯识学种子的探讨

    这些行为的种子能生自果,故名功能。如《瑜伽师地》建立七因,《大乘》及《成唯识论》以此建立六义而显种子的本性:  (一)刹那灭:即种子本身是刹那生灭的,所谓刹那生灭,就是才生即灭,灭已即生。一期生灭...所熏种子,令异熟果善恶趣差别,即能招异熟果之增上缘也。言异熟者,即由善恶因所引生总别二报无记果。此与异熟果为因,故名异熟习气。  大乘世亲释云:名言熏习差别者,谓眼名言熏习,在异熟识中为眼生因,...

    理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5041988.html
  • 唯识宗哲理略论

    显扬圣教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集量》( 没汉译)、《大乘》、《十地经论》、《辩中边论》、《唯识二 十》、《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》,《分别瑜伽》(没汉译)《观所 缘缘论》。这六经十一只能...幻有,都是假有,都是“空”。 《大乘》把遍计所执区分为两种:一自性遍计执,二差别遍 计执。自性遍计执认为事物有独立实存的自性,如色、声等。差别遍 计执为客观世界实存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4545698.html